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,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,所以称为中国,将中国的绘画称为“中国画”。就如同提到埃菲尔铁塔,大家一定会想到法国一样,提到山水画,国画,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,它是一种足以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。即使时代发展到今天,国画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中国画在观察认识、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,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,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,从而使绘画具有“千载寂寥,披图可鉴”的认识作用,又起到“恶以诫世,善以示后”的教育作用。即使山水、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,在观察、认识和表现中,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。趣相联系,借景抒情,托物言志,体现了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。
所以,今天的国画艺术依旧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。
《丹青徽韵·安徽国画作品集》大型国画册,2014年11月17日隆重问世,为安徽乃至中国画界,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。画册由安徽省人民政府、安徽文史研究馆、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分院主编,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分院院长邱江辉作序,经天传媒策划、编辑、设计,安徽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20日,《丹青徽韵——安徽国画作品展》,将偕中央文史馆牵头主办的《翰墨载道——中国花鸟画邀请展》,在古城庐州盛大开幕。这本画册集中展示的就是本届“安徽国画作品展”的丰硕成果,其中有安徽文史馆馆员、书画研究员以及各界老中青三代优秀画家百余人的近作,基本展现出安徽国画界几代同堂、妙手争辉、大美绽放的整体风貌以及浑朴厚重、风骨卓然、“法”中见巧、各具才情,跨越了新高度的文本品格,如郭公达的《一帆风顺》、王少石的《菘柿图》、萧承震的《秋日胜春朝》、章飚的《江山》、韦君琳的《咏梅》、朱秀坤的《国色天香》、张松的《江南雨季》、郭廷龙的《金秋世界》等人物、山水、花鸟作品,都表现出画家们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不懈的生命追求,以及经年累月修炼出的艺术功力和所积累的丰富创作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