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经天传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行业动态
行业动态
传媒论坛//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“主编”
发布时间:2015-12-24 16:21:03
  |  
阅读量:55
字号:
A+ A- A

如今,消费者整日浸泡在广告中, 对广告的免疫力增强,单纯的硬广告显然很难达到广告主想要的传播效果。随着自媒体的发展,每一个消费者也包括企业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源,企业不仅是广告主了,也是“内容生产商”,也许你的企业也需要一名“主编”了。

1.png

互联网时代,品牌有两大逻辑:

第一个逻辑,产品即品牌

过去的品牌是品牌伞,一个品牌名下有好多产品,如海尔品牌下有无数产品,三星品牌下有无数产品。现在品牌伞不行了,每个单品就是一个品牌。 所以,现在流行爆品,爆品的产品名与品牌名是统一的,比如,我们很难说iPhone6是产品名还是品牌名,它们是统一的。

过去我们经常说,产品是品牌的载体,很多人不信,把品牌说得很神乎。产品即品牌,真的是还原了品牌的本质。

第二个逻辑,品牌即传播

现在的品牌,硬广告投入很少,都是靠社会化媒体的自主传播,比如,苹果、淘宝和小米的品牌塑造,粉丝的功劳不少。粉丝的传播没花钱,是自主传播。这个与过去有很大不同。

两大逻辑结合起来,就是网上口碑。先产品好,然后自主传播。这就是网上口碑。特别是“80后”“90后”是晒图高手,满意不满意,都在QQ空间、朋友圈里晒一晒,这些都起到传播作用。

  

同频共振,去中心化造就

大中心

都说互联网时代是去中心化时代,可是,看看苹果、阿里、小米,他们的传播能迅速造就一个比过去更大的中心话题。

过去的中心化时代,传播其实很慢。一个品牌的形成,有很长的广告启效期。央视投放一般超过半年以上,至少也得三个月。

去中心化时代其实传播更有力量了,因为去中心化时代,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中心(公众号、社群、朋友圈、QQ、微博等),比如自己的公众号、朋友圈、社群,这个圈里除了熟人,还有半熟人、陌生人,特别是微信是半熟人交流的场子。

苹果、阿里、小米等的信息一出现,大量的新媒体同时转发,迅速形成中心话题。即使是负面信息也是如此。比如,现在每天有大约10篇批评阿里的文章在微信圈里传播,每隔一段时间,必然有一段精彩的“马云式格言”在朋友圈传

不要以为上述这些是自然发生的,很多是操纵的结果,只不过相比于过去的“灌水”,专业性更强了,比如,社会化营销就是对新媒体传播的有效利用。


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“主编”

传播要有信息源,要有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素材。习惯于硬广告的企业,多数还不熟悉新媒体传播的特征。

在门户网站时代,很多企业有网站,但内容明显不符合传播。进入新媒体时代,如果还是门户网站时代的内容,那就会在新媒体时代“失声”。

为什么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“主编”?因为企业必须为新媒体传播提供“素材”,制造“新闻”。这些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过去的市场部、公关部或广告部是品牌传播部门,但只是与媒体沟通的部门,偶尔也承担提供广告文案或软文的任务,但不是核心工作。

当然,仅仅有一个“主编”是不够的,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擅长传播的企业,老板基本上都是“首席传播官”,马云、刘强东、雷军等,哪个露面都是新闻素材。

  

小中心“同频共振”如何实现

小中心“同频共振”如何才能实现呢?取决于三大影响因素。

1.内容的传播力

一般来说,第一轮传播是可控的,从第二轮开始就不可控。要使传播范围更高,传播链必须更长。这是传播内容决定的,也是为什么企业需要“主编”的原因。

有没有传播力,关键看传播是否衰减的,比如,第一轮有100个小中心传播,第二轮如果少于100个就是衰减的,如果多于100个就是递增的。头几轮应该是递增的,后几轮肯定是衰减的,否则就会无限传播。

2.发起传播的“小中心”的数量

第一轮传播源是可控的,如果第一轮传播源太少,而且传播是快速衰减的,那么内容传播量就会迅速到顶。所以,初始传播源应该达到临界点。

3.发起传播的“小中心”的质量

这包括影响力、专业性、初始传播人数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