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数据称,“双十一”全球狂欢节仅用了3分1秒,其交易额就冲破100亿元人民币,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达90%以上,而2016年达到此交易额用时6分58秒,截至当日17点交易额破1346亿,截至24点,2017年“双十一”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达1682.69亿元。
相比早前的惊愕,如今“双十一”创下什么样的记录,恐怕都不太会让人意外。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,正在编织起一张无形但巨大的网,各种资源、要素甚至人们的想法等等都在其中,并在大致相同的时段集体共振。在这一语境下,集体“剁手”日渐成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。
实际上,早在“双十一”到来之前,整个社会就已经动员起来了。各电商堪比“奥数”算法的消费打折自不必提,就连好多线下商家也卷入这场消费的狂欢中。我所在城市的一家书城依样甩卖:从9日到12日,折后价满100元立减50元。而各家百货、超市等也早已缄口,不再抱怨“好事都被电商占了”,开始做“正确的事情”。
可见,走过9个年头的“双十一”,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不断走高的交易记录,也不是什么买买买的“剁手”自嘲,这个经由电商自造的消费节日,已经形塑了民众的常态生活,进而将影响延伸至整个生产、运输等领域。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协作是全方位、立体的,很少有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了。
这也是不少人吐槽“双十一”的由头之一,被认为如此全面的社会动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,甚至会产生诸如货物积压、抑制实体经济等社会病症。然而,9年走过来,实体店确实感受到了丝丝寒意,却没有出现倒闭潮,而老百姓在买买买中似乎也没有出现太多积压,那些急匆匆的快递小哥,也一直累并快乐着。
这也表明,当一种新事物出现并充满张力时,并不必然导致社会链条的断裂,社会会迅速消化这一强刺激,并转而取长补短、不断适应变局,在协同中实现共赢,此前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诸多新变莫不如此。这其中的关键,就是竞争产生协作,虚拟促进实体。
事实上,与以往的紧张、焦灼相比,今年的“双十一”也淡定得多。各方依然高度关注,但一般老百姓早已视为平常,不会再一惊一乍,动辄晒图,患得患失,而城市里的店铺,也有了更多的底气。
这显然是一种积极变化:一方面,网络新零售提高了市场效率,降低了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,并通过利益杠杆优化资源配置将产业结构趋向最优状态;另一方面,其推动了物流业、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,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,大大提升了国内第三产业就业率的提高;对于实体经济而言,则促进了技术革新与迭代,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。
说到底,看清大势,当社会的线上线下、有线无线和全球化区域的边界等都在模糊之时,这种变化显然是革命性的。拥抱变化,顺势而为,正当其时。